正在阅读:【最新】定远6月18日新冠疫苗接种点信息公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定远资讯 / 民生热点 / 正文

637228200908056298839231704.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最新】定远6月18日新冠疫苗接种点信息公示

转载 廖序新2021/06/18 08:33:01 发布 来源:三色定远 作者:三色定远 58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广大市民朋友:
       现将我县6月18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信息公布如下:
       一、疫苗种类:灭活疫苗(北京科兴);
       二、接种年龄范围:18-59周岁
       三、接种点:县体育中心、县疾控中心预防医学二门诊(曲阳社区)
       四、接种时间:6月18日上午7:30开始
       此次疫苗接种仅限到期的第二针次人群
       请收到接种第二针次短信通知、电话通知或者社区、村委会通知的居民携带本人身份证和第一针次接种时的预防接种凭证,前往指定的接种点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自觉做到文明有序接种。

 


定远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定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前,已进入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手足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一系列肠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定远县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居民在当季需要提高防控意识、及时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感染;同时,前往野外工作或游玩时,需注意个人防护,防止被蜱虫叮咬而感染而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儿童还需高度关注包括手足口病在内的肠道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我国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全球疫情仍处在高流行状态,国内有时个别地区还会出现局部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脓毒性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在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广大居民仍要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控意识。

1、接种新冠疫苗。我国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发病后,有的人还会发展为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

2、科学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警察等人员以及就医人员等要佩戴口罩。
3、减少人员聚集。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
4、加强通风消毒。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公共场所、场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要落实日常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
5、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

6、合理谨慎安排出行。建议关注国内局部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和中高风险地区调整情况。如非必要,建议近期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和出现疫情的地区。确需前往的,请务必提前向所在社区(村)和工作单位报备,并做好个人防护;返回后,应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和工作单位报备相关情况,配合做好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等防疫措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目前认为蜱可能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人后,导致病毒进入人体而发病,或者通过直接接触危重患者或带毒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也可能导致传播。

我省每年4-10月份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季节。高发地区为六安、安庆、滁州、合肥和马鞍山等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农村。

因此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如果家中有亲人因患发热伴而住院,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及分泌物并减少探视。
 
在户外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1、避免在蜱滋生的环境中坐卧停留。蜱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人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
2、个人防护。专业的防护要做到“五紧”,将双袖口、双裤脚和领口等处扎紧。


3、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4、户外活动后应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蜱虫叮咬后的处理:

被蜱叮咬后也不用特别惊慌,自己完全可以处理,处理越快越好,用尖头镊子,镊子尖尽量靠近皮肤,然后紧紧夹住脾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缓慢用力,不要扭转或猛拉,不然脾的头部就留在身体上了。如下图。

蜱叮咬后皮肤可以用肥皂和温水清洗,同时洗手,如有条件,可以用酒精或碘酒消毒皮肤。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因为这样做一来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二来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并不是每个蜱虫都带毒,只有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才会发病,如果被蜱虫叮咬后2周内出现:
1.发热,体温超过38℃。特别是高热不退;
2.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或者关节痛;
3.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应该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你的活动史或叮咬史。
 
手足口病
自2008年5月手足口病被纳入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以来,发病数一直居法定传染病首位,给我国5岁及以下儿童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爆发。根据我省既往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4-7月为手足口病流行大高峰,11月进入手足口病的流行小高峰。
通常患儿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大多数患儿可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少数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患者的粘膜疱疹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接触由其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衣物、床上用品等日常用具,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感染。
预防措施:
一、接种疫苗
6月龄-5岁儿童可接种EV-A71疫苗来预防EV-A71相关手足口病,因为EV-A71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接种疫苗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根据疫苗临床试验结果,该疫苗对EV-A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效力在90%以上。
同时需要注意,该疫苗不能预防非肠道病毒71型(EV-A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常生活防护
1、注意手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跟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2、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3、不与他人公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4、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等。
5、经常清洁和消毒(含氯消毒剂)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6、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
7、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肠道传染病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细菌繁殖快,食物容易腐烂变质,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三伏天又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引起,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一大类疾病。每年的5-10月为流行季节,高峰期在7-8月。
二、肠道传染病的临床症状:肠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大多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食欲不振,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
    常见肠道传染病: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手足口病等。
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
2、经食物传播
3、接触传播
4、昆虫传播
四、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养成“喝开水、勤洗手、吃熟食”的良好卫生习惯;
2、注意家庭饮食卫生,贮存食品和加工食品时都应该生熟分开,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
3、食物(包括肉、鱼、蔬菜等)要彻底烧熟煮透才能食用,剩菜再次食用时要重新加热,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不要再食用;
4、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定期消灭苍蝇和蟑螂等昆虫;
5、当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去正规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虽然多数肠道传染病患者病情较轻,会自然痊愈,但部分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需要及时就诊。


【来源:健康定远HealthyDinYuan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400@m6m.cn


已有0人点赞

微信公众号图片.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